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2:48 点击次数:55
以色列自恃拥有中东最先进的军事体系,却在加沙战场暴露出致命短板。
以军对加沙的“焦土战略”虽造成5.2万巴勒斯坦人死亡,却未能消灭哈马斯。
哈马斯通过地道网络(加沙地带约2500条地下隧道)和伊朗提供的Fajr-5火箭弹、“短号”反坦克导弹等武器,持续发动袭击。
2025年5月,胡塞武装从也门发射高超音速导弹直击以色列本-古里安机场,更暴露出以军防空体系的漏洞。
这种“以暴制暴”的战术不仅未能瓦解抵抗,反而激发了巴勒斯坦人的复仇意志——哈马斯在辛瓦尔死后迅速推举新领导人,其基层战斗人员规模不降反增。
以军的“精准打击”同样陷入悖论。尽管使用“长钉”微型导弹等高精度武器,但2025年5月对黎巴嫩南部的空袭仍造成3名平民死亡,这种附带损伤不断侵蚀以色列的国际合法性。
更严重的是,以军过度依赖空中力量,地面部队在加沙巷战中伤亡惨重——2024年以军阵亡人数突破1200人,创2006年黎巴嫩战争以来新高。
这种“空军打天下”的模式在面对哈马斯的地道战和城市游击战时效能锐减,暴露出以色列军事理论的滞后性。
以色列正面临什叶派“抵抗轴心”的全面围攻:
1. 伊朗的代理人网络:伊朗通过“圣城旅”向哈马斯输送导弹技术,并协助其建立地下兵工厂。2024年加沙地带发现的伊朗产“征服者-110”导弹生产线,可年产2000枚射程达300公里的导弹。真主党则在黎巴嫩南部部署10万枚火箭弹,其自研的FPV自杀式无人机已突破以军“铁穹”系统。
2. 胡塞武装的红海封锁:胡塞武装自2023年起对以色列相关船只发动200余次袭击,迫使全球12%的海运改道。2025年5月,胡塞与美国达成停火协议,但明确表示将继续攻击以色列目标。这种“选择性对抗”策略,既规避与美直接冲突,又持续消耗以色列的战略资源。
3. 阿拉伯国家的政治施压:沙特暂停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谈判,埃及和约旦联合向联合国提交决议,要求调查以色列在加沙的“战争罪行”。2024年5月,中阿合作论坛通过联合声明,强调“两国方案”是解决巴以问题的唯一出路。
这种“非对称联盟”的可怕之处在于,伊朗提供技术、胡塞控制红海、真主党牵制北部、哈马斯消耗主力,形成多层次战略包围。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赫尔齐·哈勒维承认:“我们正同时在三条战线作战,资源分配已达极限。”
以色列的军事冒险正在瓦解其国际支持基础:
1. 美国的战略收缩:尽管2024年美国向以色列提供260亿美元军事援助,但国内政治分歧加剧。2025年5月,15000名以色列军人联署呼吁停火,批评政府“为政治利益牺牲士兵生命”。美国国会对以援助的审查趋严,拜登政府已暂停向以色列提供GBU-39小直径炸弹,要求其减少平民伤亡。
2. 欧盟的离心倾向:欧盟虽未对以色列实施全面制裁,但2024年9月欧洲议会通过决议,呼吁冻结以色列定居点企业在欧盟的资产。爱尔兰等国更推动废除《欧盟-以色列联合协议》,指责以色列“实施种族隔离”。
3. 全球南方的反以浪潮:2025年3月,联合国大会以120票赞成通过决议,要求国际刑事法院调查以色列在加沙的行为。印度、巴西等新兴国家拒绝支持以色列,南非甚至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,指控以色列“种族灭绝”。
这种道义孤立直接转化为经济代价:2024年以色列旅游业收入同比下降70%,英特尔等跨国企业暂停在以投资。更严重的是,以色列的国际信用评级被标普下调至A-,国债收益率飙升至5.2%,融资成本大幅增加。
以色列正陷入“战争经济”的恶性循环:
1. 财政濒临崩溃:2024年军费开支达275亿美元,占GDP的5.3%,远超美国(3.4%)和德国(1.5%)。2025年预算草案计划将军费进一步增至272亿美元,导致每个以色列家庭年均负担增加5000美元。这种“军事优先”政策挤压了教育、医疗等民生支出,引发民众强烈不满。
2. 社会裂痕加深:司法改革引发的抗议活动持续发酵,2025年5月特拉维夫爆发50万人集会,要求总理内塔尼亚胡辞职。德鲁兹等少数民族因政府在叙利亚问题上的不作为,出现“离心倾向”——数百名德鲁兹士兵威胁脱离以军,自行参战支持叙利亚同胞。
3. 人口结构危机:以色列犹太人口占比已降至72.1%,阿拉伯人口突破21%。极端正统派(哈瑞迪)拒绝服兵役且生育率高达6.8,加剧了社会负担。这种人口结构变化正在动摇以色列的犹太国家属性,削弱其战争动员能力。
以色列的困境印证了克劳塞维茨的名言:“战争是政治的延续。”其失败根源在于将军事优势等同于战略胜利,忽视了以下根本性矛盾:
1. 占领的不可持续性: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已达144个,居住着70万犹太人。这种“渐进吞并”政策不仅违反国际法,更使230万加沙民众陷入“集中营式”封锁,为极端主义滋生提供土壤。
2. 安全逻辑的悖论:以色列每修建1公里隔离墙,就催生10公里地道;每摧毁1个火箭弹工厂,就激发出2个新的抵抗组织。这种“以暴易暴”的循环,使以色列陷入“越安全越不安全”的怪圈。
3. 文明对话的缺失:以色列将巴勒斯坦人视为“低等人”,其教育体系中刻意淡化阿拉伯历史。这种文化霸权主义,彻底堵死了和解的可能性。
若以色列继续沉迷于军事冒险,等待它的将是三重灾难:一是军事上被“抵抗轴心”拖入长期消耗战;二是经济上因制裁和投资撤离陷入衰退;三是道义上被国际社会彻底孤立。历史终将证明,任何试图以武力征服一个民族的企图,最终都将成为自掘的坟墓。
唯有摒弃“纯犹太国家”的幻想,以“两国方案”为基础重建信任,以色列才能摆脱当前的战略困境,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。
以色列的悲剧在于,它将军事优势误读为历史使命,将技术先进等同于文明优越。
在加沙的瓦砾中,在黎巴嫩的火箭雨中,在红海的硝烟中,以色列正在为其傲慢与偏见付出沉重代价。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“安全至上”的思维定式,这个在战火中诞生的国家,终将在战火中走向自我毁灭。
真正的安全,不在于铁穹的拦截率,而在于对生命的敬畏;不在于导弹的射程,而在于对和平的诚意。这既是巴勒斯坦的诉求,也是以色列的救赎之路。
博雅文成:本文仅供参考之用,并不构成要约、招揽或邀请、诱使、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,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,自行作出投资决定,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,概与作者本人无关、编者及作者无涉。
(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)
#瞭望2025#